:::
王銘珠 - 宜小活動榜 | 2025-01-03 | 點閱數: 66

2024 兒童少年 Young 人物

社會參與類 花縣四學生勘查人行道 為身障者路權發聲

(轉貼國語日報 114.01.02 報導)

花蓮縣宜昌國小四名學生鄭永濬、陳鏖軒、趙向及溫宗頎以「『身』不由己:探討花蓮縣身心障礙者使用道路現況與未來」為題,歷經三年,研究花蓮市金三角區域的人行步道,過程中不僅訪談、田野調查及問卷,了解現行道路通行與設置,也由身心障礙者立場出發,了解民眾對身心障礙者使用道路權利的看法。

 現在,他們四人已升上國中。當初因為盲人體驗課程,由同學協助蒙住眼睛,從學校走到周邊的便利商店,短短的路程卻「步步驚心」,因為道路潛藏各種危機,也發現學校旁的花蓮特殊教育學校路口,設置一臺會說話的「智慧紅綠燈」,開啟他們對身障者行走權益的好奇。

 之後他們先踏查校園周遭街道,最常見的是機車騎在人行道上。陳鏖軒說,大家覺得方便,只是很短暫時間,但沒想過這行為將使身心障礙者置身在危險中。

 另外,他們還發現在人行道上經常有變電箱、路燈電桿、店家生財器具及招牌,形成障礙物,而原本應提供輪椅使用者通行的斜坡道,一旁卻劃設停車格,造成無路可走。或者人行道的導盲磚設置點與行穿線相距甚遠,無法發揮功能。一般人都覺得道路已有重重阻礙,引起他們反思「更何況行動困難的身心障礙者?」

 他們在高年級時,團隊以行動探究,透過採訪議員、身心障礙家長、視覺障礙者及腦性麻痺者,了解無障礙設施的相關規範、花蓮縣的人行道路無障礙設施設置現況,以及行走可能會面臨的各種困難。

 團隊還以身障者角度乘坐輪椅,到市區金三角地區(中山路、中正路、中華路)調查,發現路程僅兩百公尺,有高達近兩百件障礙。最後,他們進行民調,發現超過九成民眾認為應該改善人行道問題、認同身障者有使用人行道的權利,且設計應兼顧所有人需求。

 學生陳鏖軒表示,在六年級時,不小心摔斷左腿,使他體驗到身障者在行走時的種種不便。

 去年年初,學生將踏查成果及民眾建議整理結論後,主動聯繫花蓮市長,市長也與學生到街頭踏查,不僅允諾積極處理人行道相關問題,市公所也編列相關經費,逐步改善現有無障礙設施問題。